我們與情緒的距離

文:楊雅清 臨床心理師

被誤解的時候,急著要解釋而音量變得大聲、速度變快,情緒也激動了起來。

腦中浮現批評自己的想法,自責沒做到該做的部分,陷入沮喪的無限循環。

即將到來的事情,擔心沒辦法如預期,感到心慌,腦子一片空白而無法思考。

陷入強烈情緒狀態的時候,往往希望能壓抑情緒,不讓情緒顯露出來,甚至希望情緒消失,永遠不再出現。「不理性、情緒化、情緒不穩定…」,這些常被用來描述情緒的形容詞,似乎也代表著「有情緒」是不好的、不被允許的、不正常的、需要被矯正的。

但,情緒真的是這樣嗎?

情緒的類別

東方社會提到情緒時,常說:喜、怒、哀、樂。我們常聽到的七情六欲,其中的七情是指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,或者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。西方心理學家 Ekman的實證研究發現,不論都市化社會或是原始部落裡的人類,都有快樂、悲傷、生氣、厭惡、恐懼(害怕)、驚訝等六種基本情緒。後來皮克斯電影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),將Ekman理論轉變成主角大腦的五個情緒角色:樂樂、憂憂、怒怒、厭厭、驚驚()等。

注意到了嗎?情緒詞彙或者情緒種類,大多是負面、不舒服的。東西方使用的詞彙裡,多數人不喜歡、不想要的情緒,出現的詞彙數量遠高過於多數人喜歡、想要的情緒詞彙數量。

情緒的必要存在

Ekman承襲達爾文觀點認為人類為了適應生存而演化至少六種的基本情緒。也就是說,情緒是因為對人類有著必要的存在,而在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,因此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功能。多數人不喜歡的生氣、悲傷、厭惡、驚訝、恐懼(害怕)等情緒類別,對人類都有好處而存在。看到這裡,應該有人會很疑惑地想:這些情緒有甚麼好處?

就一開頭的情境舉例,生氣這類情緒是感覺到不公平對待時,讓我們能夠積極地採取行動。悲傷這類情緒可以喚起別人的共鳴而提供實質協助或心理支持,讓我們比較容易走過失落的經驗。恐懼害怕、焦慮這類情緒讓我們遇到危險時,能夠啟動生理反應,維護生命安全。

適合的情緒表達

大多數人不喜歡或不想要情緒,是因為情緒帶來的強烈感受。情緒剛出現時,通常訊號微弱而不容易覺察,直到情緒轉為高強度,強烈張力讓人無法忽視它的存在。從前面的說明我們知道,遇到事情出現情緒感受是正常現象,因此情緒感受沒有好壞之分。每個人對情緒反應的忍受度不同,究竟情緒表達要怎麼樣才適合?通常可以從年齡、時間、強度、情境等四個因素來判斷。以表達生氣情緒為例,嬰幼兒坐在地上大哭的行為符合多數人的預期,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,甚至成人可能就不適合。嬰幼兒坐在地上大哭,如果持續時間過長,強度過高,或者與情境不一致,可能就需要釐清其情緒反應是否適合。

情緒出現時,讓我們仔細觀察,用心體會,讓情緒發揮適當的功能。如果情緒感受過於強烈,也請試著找到適合自己、有助益的情緒緩和方式

(圖/翻攝自pixabay網站)

()《腦筋急轉彎》電影的中文版本,將主角大腦的情緒角色翻譯為驚驚,英文版本是Fear,對照Ekman的六大基本情緒是恐懼(害怕)。中文版本的驚驚推測來自臺語」是怕的意思,與Ekman所說的驚訝是不同的情緒類別。

內容目錄

台中心理諮商推薦

怡然為台中合法立案心理治療所,由一群理念相同、取得國家級證照的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,提供各自專精的心理諮商服務,歡迎立即預約心理諮商

留言
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