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所不在的羨慕嫉妒恨

文/林榮哲 臨床心理師

社會風氣的開放,越來越有機會讓我們覺察、思索親密關係的價值與意義。在主流一對一親密關係之外,藉由眾多媒體管道、周遭親友事蹟,或許能瞥見非典型親密關係的樣貌。比方說知情同意非單偶制的親密關係,像是換偶、開放式關係、多人伴侶等等;而婚外情、外遇等狀況,就屬於不是合意型的非單偶制關係了,經常是當事人的主訴議題。不論斷以上情感模式的價值觀,也先不討論各種關係樣態的普遍性,在會談室中,當充斥挫折和困擾的伴侶互動經驗被道出時,很常聽見那個深刻的「嫉妒」故事。

在撰寫此篇文字時,查到好多字眼(嫉妒、忌妒、妒忌、妒嫉)可以表述這個感覺,有些戀愛經驗談把羨慕、嫉妒、恨串成一條情緒向度。以上敘述,好像也反映嫉妒這個感覺的複雜性。嫉妒並不是基本情緒,不如喜、怒、哀、懼、嫌、驚來得好命名跟辨識。觸及關係事件後,覺察到令人不適的嫉妒心情,如果繼續探索此心情,可能會發現潛藏在心底積累已久的憤怒憎恨、悲傷失落等。

內容目錄

嫉妒心理

依憑直覺聯想,容易受我們嫉妒的對象,應該是心目中那些擔當「小三」的角色吧,不過有些時候,被嫉妒的第三者會是家裡長輩,甚至是自己的小孩。其實除了人以外,嫉妒的心情也能投射至轎車、衣物等某個物品之上。更廣泛地說,一段工作行程、晚上徹夜未眠的副本進度、九十分鐘的足球賽、一次就要從第一集追到完結篇的心態、一整個下午到晚上的閨密聚會,都有機會出現在讓自己嫉妒的黑名單中。

當看見嫉妒底下的情緒,與受到嫉妒的人事物,再進一步思索這些情緒的意義,會是什麼呢?那糾結的意念,也許是自我厭惡、覺得受拒絕、覺得被遺棄、認為自己不夠好、眼睜睜目睹手上獲得的資源或是關愛被瓜分走了。假如以上意義沒有契機能夠應對處理,反覆經歷被關係事件激起的嫉妒,真的會令人心力交瘁。

嫉妒抒發方式

倘若自覺對某對象有點嫉妒,可以先找個合適人選抒發感受,例如向守密的朋友好好傾吐。假設跟伴侶間的緊張關係還能容許幾場會面對談,嘗試對另一半表達感覺,彼此傾聽,練習做些小改變來度過這次的嫉妒事件。如果出現激烈心情擺盪,身心狀態好似被嫉妒重擊一般,已經無法安適自處及與伴侶生活時,建議找專業心理諮商談談。讓心理師相伴,一起面對無所不在的嫉妒,並且熬過嫉妒,找到在關係中善待自己的方法。

留言
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