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師看劇:《媽別鬧了》,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

文/吳政航 臨床心理師

《媽別鬧了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戲劇,不論是女性議題、親密關係以及親友死亡,在劇中都有很傑出的呈現。而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,也促使我記錄下來的是關於親情與情緒表達方式的轉變 。三位主要角色王玫玫(母親)、陳如蓉(大女兒)與陳若敏(小女兒)在父親去世之後,很多話語好像也跟著一起死去,無法表達的情緒就這麼卡住好幾年。直到王玫玫開始尋找親密關係對象後,全家人的情緒才逐漸開始爆發。一開始,真的會很想跟著陳如蓉一起大叫「媽!!別鬧了!!!」

跟著王玫玫的心境,才會發現身為母親的脆弱以及丈夫與閨密死亡後的悲傷。身為女性,認為結婚是幸福快樂的法則,同時也是處理傷慟的方式,因而不停地認識同齡對象。同時,她也想讓女兒們能有幸福快樂的人生,經常強勢地提起要孩子結婚的話題。雖然,一股腦的把自己覺得好的價值觀或生活,強塞在女兒們的人生中,注定是會得到相同力道的反彈。不過,這畢竟是來自於王玫玫的人生經驗與價值觀,從小到大的經驗讓她感受到穩固的家人關係,是生活安定的基石,而這個基石受到一點風吹草動時,就會讓玫玫感到不安而行動。

小敏看著姊姊的強大長大,看著父母親的婚姻而長大,因而在親密關係中想要尋求自己有用處的地方,也想要緊緊握住每一樣屬於自己的人事物。握著太緊了,卻找不到讓自己不受傷、不痛苦的方式,於是利用酒來緩和自己的苦,卻好像只是讓更多的痛無法表達。在她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與父親的對話後,也許是意識到父親從來不會認為她是一個沒用處的人、也許也意識到自己是被這個家庭支持著,讓她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,結束了痛苦的循環。而小敏,留著父親的物品,持續地跟父親說話,是屬於她與父親之間的關聯。

如蓉身為長女,堅強、堅毅的性格特質就非常的明顯。強硬的執行父親最後託付於她的責任,好像才能緩和失去父親的傷慟。然而在這過程中,卻也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,化身成照顧母親與妹妹的心理角色,父親的影分身。然而這非但沒讓彼此的關係更融洽,反而讓如蓉有更多心中的情感無法好好表達。以至於對待家人時,講出來的話如同一把菜刀,充滿了憤怒、指責與憂慮,也隱含著其他人好像都忘記爸爸了…數次與母親、妹妹的對話都演變成彼此無法再繼續對話下去的困境。至高無上的批判,終究也讓如蓉無法承受。

這三人終於學會如何把內在的狀態以清晰的方式表達出來,能把情感忠實的呈現,不再是那些滿溢且無法招架的情緒。

最終,如蓉不需要擔負起父親的分身、小敏不再是家裡最差勁的那個,而玫玫帶著每一段重要的關係繼續走人生的路。

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之間的關聯是如此緊密,遠比自己所理解的影響多上許多。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學習過或只會一種情緒表達方式,在親密關係中經常也就會是類似的狀態。若是不曾覺察,可能就會反覆地使用相似的表達方式,那麼很有可能就會重複著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了。

內容目錄

台中心理諮商推薦

在看完本文後,若您在找推薦台中心理諮商,怡然為台中市合格心理治療所,擁有資深且專業的臨床/諮商心理師團隊,歡迎透過線上表單預約或電話諮詢。

  • 服務項目:心理諮商、心理治療
  • 網站:https://yiranmind.com/
  • 地址:台中市西區三民路一段170號4樓之2
  • 預約電話:0905-467-481

留言
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