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失去之後,對悲傷的自己仁慈

心理諮商文章

文:林孜嶸 臨床心理師

「我本來計劃好情人節當天要給他驚喜,但是,今年我連和他一起吃頓飯的機會都沒有了….」某一年的情人節前夕在我的諮商會談室,個案哭著對我說,這是他與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後的第一個情人節。其實,無論是元旦新年、農曆新年、中秋節、情人節、聖誕節等節日,對有些人來說,內心並非如當時外在世界般繽紛燦爛,而是充滿悲傷與創傷記憶,焦慮、壓力、痛苦與憂愁。過節的氣氛,特別容易勾起過往的回憶與人事物,尤其是那些失去的東西。

(圖/翻攝自pixabay網站)

失落與哀悼的樣貌

「失落與哀悼」可以是失去任何一種狀態───至親好友或寵物去世,一段戀情或婚姻的結束、失去健康、失去原本該有的….。當突如其來的死亡、失去或改變生命的事件發生時,常會令我們措手不及,彷彿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,時間停滯不前,所有的一切很不真實,腦海中不斷不自主地回放著事件發生的經過,內心希望能有不同的結果。原先所生活的世界變得窒礙難行,食慾、睡眠改變,失去的痛苦簡直就像是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。Kubler-Ross曾提出面對失落與哀悼的五個階段,依序為:「否認」(denial)、「憤怒」(anger)、「討價還價」(bargaining)、「沮喪」(depression)、「接受」(acceptance)。教科書告訴我們面對失落和哀悼時,你必須要照這個流程走,走到了最後階段「接受」,似乎一切應該就會沒事了。

然而,人在面對失落與哀悼時並非如此,並不是照著走、走完就沒事了。每一個人面對失落與哀悼的方式都不一樣、會產生的感覺和情緒也不一樣,沒有唯一正解,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哀悼旅程。雖然時間久了,或許人會慢慢好起來,但這不代表失落哀傷勢必有一個「期限」。就算所愛的人已經逝去很久,或是你以為自己已調適好了,一到過節,便很容易喚起這種失落與哀傷。可能聽到一首耶誕歌曲、收到一張賀年卡、或是回到熟悉的家鄉後,看到熟悉的景物,這些都有可能讓你想起以前曾經擁有但已經不在的人或物。

身邊親友們的鼓勵打氣派不上用場…「至少你們曾經擁有過」、「他不夠好,不值得為他難過」、「你那麼堅強、能幹,一定會撐過去的!」、「可以再試一次…不然找新的對象好了」。這樣的支持只會讓我們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懂得我們的痛,有些人甚至會在這樣的人際的相處感到疲憊,因此退縮到自己的小小世界,推拒所有的邀約。

即使事過境遷已久,突然間又想起來這些痛苦悲傷的情緒,這並不代表自己很脆弱或很糟糕,這是人的正常情緒。失落、悲傷很痛,但不代表它是錯的,不被看見和傾聽的痛苦,並不會因此而消失。在悲傷中活下去的方式,就是允許它的存在,不試圖掩蓋或倉促帶過。

(圖/翻攝自pixabay網站)

現在該怎麼做?

建立好你的社會支持系統:
過節期間,找你信任的朋友們,告訴他們:你需要支持和陪伴。或者,如果你知道身邊剛好有朋友正在經歷失落與哀悼,也可以主動提出關心陪伴,這裡有個小提醒:不把悲傷視為待解決的問題,不要試圖“幫助”讓朋友的悲傷消失,而是讓彼此在悲傷中感受到陪伴和愛。當一個人感受到與另一個人之間的連結,就有動力渡過本來跨不過的關卡。
增加自我察覺,練習「正念/內觀」(Mindfulness):
常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:「我現在感覺如何?有哪些情緒?」、「我的身體哪裡感覺到壓力、不舒服?」、「我需要什麼?」、「我可以做哪些事情讓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?」問自己以上這些問題可以增加對自我的察覺。此外,帶著好奇與不批判的心情去「感受現在」,感受內心情緒、身體的感覺,以及所處的周遭環境。每天花個幾分鐘的時間練習靜坐專注自己的呼吸、或是觀察一個從未仔細觀察過的物品。「正念/內觀」的概念很簡單易懂,但仍需多加練習才能有深刻體會。

請告訴自己:我已經做得很好了,好好照顧自己,然後繼續生活著吧!

(圖/翻攝自pixabay網站)

留言
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