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生命的韌性

文/林孜嶸 臨床心理師

無論是陪伴孩子成長,又或者是陪伴個案走過困境,一路上,時而堅定時而質疑;更時常埋首停留在混沌未知裡,一動也不動,這路會走向哪裡?何時能撥雲見日?面對未來的徬徨、不確定著實令人感到不安、無助或焦慮。

當我們正經歷某事件或行為時,往往會根據個人的性情、過去經驗、信念或現在的資源狀況等,對此事件加以解釋,也就是我們對這事件或行為的看法。比如當我們乘坐的車子突然在陡降的坡道快速俯衝,交感神經系統便會被激發,出現心跳加速、血壓上升、呼吸急促等生理現象。 如果這坡道是發生在行經山區的道路,我們可能會認為是車子剎車失靈,而伴隨著驚恐的情緒;如果是在遊樂園搭乘遊樂設施,雖然仍有緊張的生理反應,但恐懼的情緒相對會減低。

相較於外在情緒事件較容易被覺察與理解,內在世界的探索發現卻需要一段時間,當身受情緒或行為困擾時,若急於想「解決問題」(內心所想的可能是消除負面情緒),也許當下求得方法解決了眼前的問題,但不久仍再次陷入情緒或行為困擾。我們若只急於解決眼前的困擾,而不去探究其背後的機制,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看不清楚,問題便會一再反覆發生,所謂的「問題」或許能從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、他人或自己開始慢慢談起。

在工作職場或生活事件發展不如我所期待,在任何人際關係中他人對待我的方式不如我所想,對於自己的行為表現失望、不順我意…內心因此出現諸多負面情緒。慢慢來吧!需要花一點時間好好看見與覺察,看見我與關係中的他人如何互動,其中的動力流轉又是如何影響自己呢?理解自己的感受、行為與選擇,覺察很難一步到位,就像孩提時學習游泳也需要面對害怕、培養勇氣與自信,反覆喝幾口泳池的水,不間斷的練習才可能悠然自在的游著。

覺察與接納的練習經常得耗上一些心力和時間,暫時和自己某些還未拼湊完整的部分共處,當下甚是煎熬。有時深陷在情緒漩渦,獨自愈往內在探尋,愈會感到迷惘,在心裡對自己感到不耐甚至批判。但,正是當你感到迷失、害怕,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或不速之客的來訪,挫敗、恐慌、憂鬱、罪惡、憤怒等等的,也許都是試圖提醒我們得停下來反思,甚至是重新檢視和定義。接納並不容易,接納自己只是第一步,接納別人是第二步。不只要接納別人的缺點,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看法,更困難的是接納他們對你的看法。

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,心理師可以陪伴個案從生活事件或過往經驗中反覆練習,覺察什麼是你能接納的?什麼是你很難接納的?什麼是你能改變的?什麼是你拒絕改變的?不斷的往內在探尋,用自己的方式去找答案,便能從內心長出的勇氣與信心。偶爾回顧過往,我們會在心裡驚呼:「又走這麼一段路了呀!」

 

留言
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