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健康

文/林孜嶸 臨床心理師

Covid-19疫情肆虐全球,台灣也難倖免,前些時日,政府實施各項管控政策帶來民眾生活上的不便。如今,疫情看似逐漸緩和,各項防疫措施也漸漸鬆綁,大多數人恢復以往的生活型態。然而,在面對後疫情時代,我們有時仍不免惶恐與焦慮。其實,保持適當的憂慮對疫情的防範是好的,適度的焦慮有助於人們面對未來可能的挑戰或威脅,它是一種面對問題的因應策略,幫助個體提前準備,並積極面對問題。但當焦慮變得無法控制,且其強度、頻率、持續時間已經遠超過於真實可能存在的恐懼時,即被認定為病態焦慮。因此,如何把焦慮控制在適當的範圍,對心理健康來說其實很重要。

人類在面對未知的威脅時,恐懼本來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保護機制,短時間內這都算是正常的心理反應,但如果超出了適當的範圍,這樣的行為就可能會被列為「病態焦慮」的疾病等級。此時,個體常呈現出坐立不安、容易疲累、無法專注、易怒、肌肉緊繃、睡眠障礙等,這些症狀已嚴重干擾其日常生活。當發覺自己的恐懼出現某些功能受影響,例如像是無法正常上班或做家事、洗手洗到破皮、行為嚴重影響到自己或他人時,便要思考:是否因為恐懼已經讓自己進展到疾病的階段。

面對看似無止境的疫情,我們該怎麼減少心理的恐懼呢?

面對不知何時可平息的疫情,過度在意相關新聞、觀看政論節目及與親友在網路上討論或分享不明來源的訊息,只會讓人陷入越緊張不安,甚至產生一連串的災難化思考。

面對難以改變的困境,最好的方法是回歸自己,將心力放在儘量能讓自己內心安定的事情上。深呼吸,靜下心,好好地感受並接納自己的情緒,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策略,便能提升自己的心理免疫力。可以試試「安、靜、能、繫、望」五字訣的自我安定技巧。練習穩定自己的心緒,然後專注眼前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事物。當各種身心感受已明顯造成您的不適,超過您能獨自負荷的範圍,別忘了尋求周遭的心理資源協助。

  • 「安」:促進安全的感覺,在變動不安中持續穩定作息,將身心安頓在安全的環境。
  • 「靜」:維持平靜之心,適度接受適量而正確的疾病資訊,善用各式紓壓方式促進平靜。
  • 「能」:提升自我效能,從事自己感興趣且可掌握的活動,獲得具體而明確的回饋。
  • 「繫」:維持與外在聯繫、減少孤寂感。透過簡訊、電話、視訊等方式維持與他人的聯繫。
  • 「望」:不忘灌注希望,專注於此時此刻,抱持「生活會越來越好」的期待和盼望。

留言

Close Men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