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不用這麼急著定義自己,談談性傾向

文/林榮哲 臨床心理師

你通常會怎麼介紹或描述自己呢?

定義自己的方式

年齡: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、65歲以上的年長者;職業:例如教師、外送員、漁貨批發商;性別:男、女、不確定或是此分類無法描述;家庭角色:我是父親、我是母親,也能是兒子或女兒。諸如此類的內容各式各樣,更多的類別如身高、體重、個性、婚姻狀況、宗教、國籍等等。無論是什麼角色或標籤,都是讓我們界定自己、界定身邊他人,與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。

這些標籤在大部份時候可以使我們安心,因為這些標籤能化解我們面對生命中模糊、曖昧時刻的不確定性,免去遭受未知恐懼的威脅。可是這些標籤,也容易讓我們的理解受限,無法貼近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經驗。

定義自己的性傾向

你是如何描述自己性傾向的呢?是異性戀、同性戀,也或者是雙性戀,這應該是大部分人介紹表達性傾向的用語。不過,我們來體會一下以下假想情境中主角的心境感受吧。

  • 「我有很多男床伴,但要我跟男人交往?饒了我吧!我沒辦法跟男人生活在一起。」
  • 「我只是為了某些利益跟他做愛,其實我對他一點感覺跟感情都沒有。」
  • 「這麼愛看BL漫劇的我,很清楚是個鐵錚錚的直女吧!」
  • 「有點意外跟很久沒聯絡的兄弟碰面的時候,那股說不上來很奇特很溫暖的感覺。」
  • 「我是同志,然而有時候不知道怎麼的會出現對女體的幻想,很真實。」
  • 「有件事我一直沒跟我先生說,也不敢說(秀出張一對年輕女子的親暱合照)。」

讀完以上設計對白,你有什麼想像?是不太能思考這些模糊線索?還是很直覺的為他們貼上異性戀、同性戀,或是雙性戀的標籤?

在準備好標籤貼紙前,先來看看弗里茲‧克萊恩(Fritz Klein)醫師的見解「克萊恩性傾向表格(Klein Sexual Orientation Grid, KSOG)」,將性傾向納入「性吸引力」、「性行為」、「性幻想」、「情感偏好」、「社交偏好」、「生活方式」、「自我認同」這七個變項來考慮。或許這七個變項還是沒有考慮到性傾向的所有變項,不過這組概念可以讓我們知悉性傾向是個很複雜的命題。除了七個變項,克萊恩醫師還提出三個時間範圍,意即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、「未來/理想上」的向度。也就是說,今天的我從各個變項來看自己的性傾向是一個樣子,不代表過去也是這個樣子,也不確定未來是否會一模一樣地維持下去。因此,想要更了解一個人的性傾向,可以把「性傾向是個持續動態的歷程」的概念作為前提。

參考克萊恩性傾向表格七乘三的矩陣內涵,再次檢視文中之例,你會有什麼新發現呢?

台中心理諮商

在有生之年裡,不是每一個人都走著一樣的步調;在生命歷程中,每一個人都是連續體,不是靜止固定的點。所以,讓我們試著多觀察自己,不下結論,不用這麼著急定義自己。

留言

Close Menu